超大型锡矿床。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处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南缘右江褶皱带。矿田主要赋存于中、上泥盆统,为一套碳酸盐岩—硅质岩—细粒碎屑岩建造。
区内褶皱发育,呈北西向紧密线状分布。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及闪长玢岩分布,锡矿床与花岗斑岩脉在空间上紧密相依。矿产于北西向的长坡—巴力—龙头山矿带。矿带北端,主要沿背斜倾没部及次级褶皱形成层间剥离和裂隙破碎带矿体,在背斜轴部逆掩断层上盘形成层问剥离、滑动破碎带矿体,在硅质岩、条带状灰岩及黑色页岩等层内或层间形成似层状网脉浸染交代为主的矿体;矿带南端的矿床,则受下伏生物礁体(中泥盆统下层)的控制,形成充填交代为主的矿床,矿体形态复杂,矿化一般极富。其中,长坡矿,长600米,宽400米,延深大于300米,平均品位0.7%~3%;巴里—龙头山矿,长2000米,宽1000米;拉么矿,主矿长300米,宽50~700米,厚1~15米,含锡0.45%;大福楼矿,主体长950米,宽136米,厚1.5~3.25米,含锡0.62%。矿石成分复杂,已知矿物百余种,除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等硫化物外,还有辉锑锡铅矿、砷锑铅矿、银锑铅矿、辉铅铋矿等20多种硫盐矿物。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萤石及重晶石等。矿床沿水平及垂直方向都有明显的分带现象。以龙箱盖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铜(锌、锡)矽卡岩矿床—白钨矿矿床、黑钨矿矿床、锡石—硫化物(硫盐)矿床—铅锌(锑)矿床—汞矿床或砷矿床。从上到下可分为五层不同形态的矿体:1.裂隙脉型锡石—硫化物矿体,2.细脉裂隙充填交代型细脉带锡石—硫化物矿体,3.细脉、网脉浸染交代型似层状锡石—硫化物矿体,4.交代似层状锌矿体,5.透镜状、似层状矽卡岩锌铜矿体。区内上部是锡矿床,下部是铜矿床,锌在锡、铜矿床中都有共生,在中部还有单独的锌矿床。锡矿床中,除锌外,还有铅、锑、钨、铟、镉等有用组分。一部分成矿物质可能来自泥盆纪喷流沉积。蚀变带自矿体向外为电气石化(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矿化。全区已累计探明储量:锡116.3万吨、锌471.5万吨、铅107.5万吨、锑91.8万吨、三氧化钨2万吨、银4900吨、硫983万吨、砷113.7万吨。矿床类型为锡石—多金属硫化物(硫盐)型矿床。
基本特征描述信息
矿床位置: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处中国广西,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产于(南)丹-(河)池成矿带中段。
发现和开发简史:大厂是我国开采历史悠久的重要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据记载,矿区发现于1127年,古代以采银为主,1719年以后断续采锡。在本世纪,先后有丁文江(1937)、张兆瑾(1938)、张更、莫柱荪(1939)等进行过地质调查。建国以来,广西有色金属勘探公司215队自1955年开始了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和找矿勘探工作,为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探明巨大的锡矿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此间广西地质局区调队、物探队、第七地质队也作了大量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大厂矿物局、拉么矿为矿山综合利用、增加矿石储量、延长矿山寿命进行了大量的矿山地质工作。中国科-🔥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矿床地质研究所自1958年、1960年先后在该区开展了地质调查工作。目前大厂已建成采选冶联合企业。
矿床规模和品位:该矿床是个非常规的超大型锡-多金属块状硫化矿床,其锡、锑、锌、铟、镉、银的储量分别是相应大型矿床的26.5倍、9.6倍、8.3倍、10倍、7.3倍和3倍。大厂矿床所含金属种类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
构造背景:大厂成矿带系指整个丹池成矿带,带内构造十分复杂,即有北西、北东向褶皱断裂构造,亦有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几组构造交织叠加,构成一幅复杂的地质图像。
地层:出露地层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
构造:由一系列北西向倒转背斜和北西向压性、压扭性断裂为主干构造;以一系列北东向次级构造,特别是北东向张性、张扭性断裂为配套构造,构成了矿田的主要构造系统。
岩浆岩:大厂矿带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岩浆岩在地表出露不多主要以隐伏岩体的形式产出。地表仅见断续的岩脉隐伏岩体顶侧少量岩枝、岩床等。
矿体:大厂锡石-硫化物矿床由3个主矿体构成,其中100号矿体产于盆内礁灰岩中,91号、92号矿体产于硅质建造中。硅质岩中具不同数量的泥质、钙质条带及浸染状黄铁矿分布。泥质条带中普遍富含碳质及镁电气石,形成条带状电气石岩。因此,含矿硅质建造实质上是一种硫化物相含铁建造,形成于热卤水循环系统较发育的非补偿型深水盆地中。
高峰矿床位于中泥盆统下部的礁灰岩中,全部由块状矿石组成。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脆硫锑铅矿、锡程度极高,锌、铅、锑、锡和银的含量分石;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菱铁矿、钡冰长石。全矿体金属富集别为9.7%、4.84%、4.22%、1.86%和148×10-6。因此,整个矿体像个大金属砣子夹在礁灰岩中。在已经开采的两个水平中段上,矿体的横切面十分规整,未见到任何矿脉插入到围岩中去。围绕矿体观察一圈表明,矿体与围岩呈截然突变的接触关系。在接触带处,除了有大约1cm宽退色再结晶的方解石而外,无任何热液蚀变作用发生。块状矿石中常见钡冰长石,粒径为3-20μm,具十分特征的菱形横切面。黄铁矿中常见成岩环带增生晶结构,增生晶粒径变化于20-200μm之间。增生晶本身自形程度极高,环带数目为1-10环不等,带宽变化于1-5μm之间。
从宏观上看,长坡-铜坑矿床由不同的矿化类型或矿化体构成,分述如下:
这是本矿床最重要的锡矿化,据其所在地层层位及共生矿物组合的不同,这类矿化构成了以下几个矿体:
(1)92号锡矿体:该矿体严格地产于上泥盆统底部(Dlj)硅质岩中,呈一规整的层状体与地层整合产出,并发生同步褶皱。这个矿体主要由含锡石的硫化物薄层,偶尔有锡石-石英薄层组成。这种含矿薄层与硅质岩互层产出,形成非常好的条带状构造。
(2)91号锡矿体:该矿体产于上泥盆统中部(Dw2)碳酸盐岩-硅质岩中,但其产状及形态特征与92号矿体相似,矿石条带状构造十分发育。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这层矿体中,条带状的冰长石-硫化物-锡石组合的矿石常见。91号矿体的顶、底部,有两层层状锡矿化,分别被称之为75号、77号矿体。(3)其他层状锡矿体:在五指山组的泥灰岩(Dw1)中及小扁豆灰岩(Dw3)的底部各有一层含锡的硫化物层状矿体,分别被称之为A层矿和C层矿体。矿体厚度不大,但层位稳定,矿石具非常发育的条带状构造及特征的粒序层理。
上述不同层位的层状矿化中,均可见到冰长石或含钡冰长石。该矿物粒径变化于10-65μm之间,具十分特征的菱形横切面。
在长坡-铜坑矿床,脉状锡矿化可据其形态、规模及共生矿物组合的差异分为以下4种:
(1)富含锡石的角砾岩简及其附近的不规则细脉状矿化。这种孤立分布的角砾岩简可能是海底热液活动系统的喷口;(2)主矿体中不穿过含矿层位的细脉状矿化。这种含锡石的矿化细脉主要产出在以硅质岩为主的两个赋存主矿体的层位中。脉体形状规则,可能是同构期形成的裂隙充填脉。(3)稳定延伸的大脉状矿化。这种矿化以规模大,连续切穿不同的地质单元为特征,可能与后期岩浆热事件有关。(4)条带状矿石中的梯状脉。这是成岩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不整合脉,是条带状矿石中整合的硫化物通过规模不大的分泌作用形成的。
矿石: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脆硫锑铅矿、锡程度极高,锌、铅、锑、锡和银的含量分石;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菱铁矿、钡冰长石。全矿体金属富集别为9.7%、4.84%、4.22%、1.86%和148×10-6。
围岩蚀变:角岩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
矿床成因:热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