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画语录

#绘画书籍# 0 0
《石涛画语录》又名《画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代画家石涛所著的画论专著。《石涛画语录》不仅是清代绘画理论的典范之作,更是石涛针对当时复古派思潮所引发的思想僵化而提出的深刻见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全书核心是体现道的“一画论”,所论中体察自然,山水画应该“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其主张“借古以开今”、“我之为我,自有我在”、“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之说,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实现创作自由,它对于理解石涛的艺术思想、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文名: 石涛画语录
  • 类型: 画语录
  • 作者: 石涛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石涛画语录》是2006年7月1日西泠印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石涛。本书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作品简介

《石涛画语录》

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内容介绍

《苦瓜和尚画语录》

十八章内容,意深词涩,玄之又玄。其中“一画”、“尊受”、“蒙养”、“资任”等概念尤为常人不解。历来山水画论解析者不少,然浅尝而止于深入。后世山水画论述者,推黄宾虹、俞剑华、吴冠中、王旭诸贤为善。

《石涛画语录》

《画语录》又名《石涛画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清)石涛(1642年-1718年)著的画论专著。

《画语录》

一画章第一,了法章第二,变化章第三,尊受章第四,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絪緼章第七,山川章第八,皴法章第九,境界章第十,蹊径章第十一,林木章第十二,海涛章第十三,四时章第十四,远尘章第十五,脱俗章第十六, 兼字章第十七,资任章第十八。石涛还有另一部《画谱》,同样十八章,各章标题和《画语录》相同,但较简约,学者们认为《画语录》是《画谱》的定稿。

作者介绍

原姓朱,名若极,出家为僧后,法名原济(1641年—1719年)。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瞎尊者、济山僧、清湘老人、清湘陈人、大涤子等。广西全州人。

他是中国山水画的大家,在全国书画界里最德高望重的一位了不起的书画家。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是中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由于他自幼出家为僧,对佛学及禅学有极深的研究,并在文学、诗词等各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恣肆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苍莽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的意境。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的见解,极富禅学思想,并以此痛斥那些闭门造车、摹仿古人、投机取巧的庸才狂徒。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为人所赞誉。

由于石涛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因此他得以用禅学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这是石涛以超人的学识,毕生的探索为中国画的再发展,提出的最为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

石涛的艺术成就是前无古人的。但是,因为石涛所著的《画语录》是以禅学思想为主导,通篇贯穿了他对禅的理解与领悟,所以在他的文章中充满了禅的内涵与玄机。由于人们对禅学不甚了解,其中的奥妙多年来一直很少为人所参悟理解。如果人们对禅学有一定的认识,再读此文,定会感到文中的妙处实在不可多得,堪称千古绝唱之奇文。

其他信息

难句解析

一画章第一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指的是宇宙初始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同时暗示了所谓“法”是从“无法”开始的。

“太朴一散而法立矣。”这里说的是有法,文中的“散”字是关键,所谓“散”即是法,是为了打破太古无法的这个混沌状态,而产生的条件,佛理称之为“缘起”。

“法於何立?立於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在这里石涛提出了立法的原则。“一画”指的不是一幅画,或是什么模式、形式、感受,按禅理来解释,应是明心见性。因为一切法不离心法,心能生万法。《法华经》云:“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一法,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经中所说的一,指的就是心。所以石涛提出“一画之法”中的一指的是心。人若达到见性,即可达到一,其万法就在其中。然而达到心法的根本又在于缘起,缘起性空,方可见性。人若能达到见性,想得到石涛所说的“一画之法”那实在太容易了。因为此时的这个一,是随心所欲的一,此时这个法,是大智慧的法,所以在石涛的文中才引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结论。

“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文中的“见”是佛理中所提到的“见惑”之见,所谓的“神”是指人的精神。由于人的精神受到世间妄见所染,会产生五种“见惑”,即:边见、身见、戒见、见取见、邪见,然而自己的本原之心却不见了。以这样的充满见惑的心,是不可能达到空境,也不可能立一画之法。“藏”是源于佛经“万法藏于一法”中的“藏”。石涛所说的一,称之为心,而万法就藏在此心中,若以一个妄念之心,又怎么能见到藏在心中的这个一呢?因此石涛说的“用于人”,是指人的悟性,立“一画之法”需要悟性,对于这个理,世人是不理解的,故此石涛才说“而世人不知所以”。

“一画之法,乃自我立。”这句的重点在于“我”字,按佛理所讲,“我”有大我小我之别,大我是得悟之我,小我是偏见妄念之我。得大我者必得“心法”,即可见性,可立一画之法。反之则难立一画之法。

“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从于心者也……。”这里指的能立心法者,即能以无法生有法。若想达到此种境界,首先要立“心”。因为无心亦无境,无境亦无心,心境相依,方可见地。这里说的这个“地”,是指“心地”,心地是万法之源,石涛讲的“从于心者”,指的就是明白“心既是一”这个道理的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即可做到“盖以无法生有法”,乃至随心所欲。

了法章第二

“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这里谈的是法,无规无矩不成方圆,是事物存在的道理。这个理同宇宙之理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天地运行,是宇宙内在所具有的必然规律,这是宇宙的特性,也是宇宙的真理。世上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离不开宇宙的真理,若违背其理,则走向反面。

“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於法。”道家讲:“乾为天,坤为地。”乾旋坤转是宇宙之理。人只知有方有圆,而不知其中所含道理的博大精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因为不通宇宙所具的真理所致。所谓天地之缚,是指人的无知、无识,绝非天地之错。

“人之役法於蒙,虽攘先天后天之法,终不得其理之所存,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人因为不明白“法”所产生的道理,虽然立了法,却不明白此法所具有的本质,故很容易产生偏见,并执著于所知之法,反而使法成了障碍,无从改变,佛及禅理称之为“法障”。

“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画而障自远矣。”无论古人或者今人,许多人被法障所迷,而不知所以然,这是因为不懂“一画”之理,即“心即是一,一生万法”的道理。明白“一画”之理,即明白法所具的本性,如此可不受法障之约束,进而达到从无法到有法,乃至随心所欲。

变化章第三

“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古人作画只懂按照物体的具体形象描绘,即谢赫六法中所说的:“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此六法自古至今引人走入法障,使人长期以来执著于此,不知变化。然而有悟性的画家不但识其具(熟知传统的方法),而且不拘于此,力图求变。遗憾的是自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多都为识其具所拘束。

“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为法障所迷之人,眼界狭窄而不开阔,故此,只有借助古人所说的道理,来开示今人。在这里,石涛所指的古人即释迦牟尼佛。

“又曰: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里,石涛阐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传与禅法时所说的法。即佛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五灯会元》)

“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这里用的“经”字,是指佛说的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就如同有了权。这个权使人可以破执,并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再被法所迷,从而开创出自己的道路,使之产生新的变化。

“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於化。夫画天下之大法也。”这个“经”字,指的是佛传的经及禅法,“法”字指的是“一画之法”。懂得了这个经,即可改变自己的位置,过去是照摹古人,走别人的路,是受别人的“法权”支配。通晓禅法及“一画之法”后,这个法权即由自己来掌握,并且能十分自如地作出选择,而达到变法。明觉“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再进入无法”,以及“万法即一法,一法通万法”之理,既是“一画之法”。这就是石涛画天下之大法。

尊受章第四

“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此意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句。“受”是指接受感受之意,“识”是指认识理解之意。石涛出于对《心经》五蕴的理解,因此提出先受而后识的见解。这是根据宇宙自然法则的运动规律而提出的理。

“古今至明之士,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古今许多聪明的人,由于不通禅法,故此皆以识在先,受在后来认识事物,这样很容易主观,堕入“边见”或“见取见”的迷惘中。如此纵然可成其一事,也达不到上乘之法,这都是因为不识“一画之法”的道理。

“一画含万物於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万物之中藏有万法,以无妄念的本原之心识万物,万法即归于心。经曰:“一法藏万法,万法藏于法”,“一画含万物于中”指的就是这个道理。“画受墨……”等言是指宇宙间,天、地、人合一之道,同样也是“万法归一(即归心)”的道理。有道是:“万变不离其宗。”“于境观心,反归心源,以心造境,幻相乃生。”这是宇宙之理,所以受也。

“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在这里石涛恳切地希望画家能得到一画之法的真谛,并且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否则很难达到大成,乃至自弃。

“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学会别人的画法,而一味临摹抄袭,不加变化,等于自缚手足,难以成器。若明了一画之法,即可成材而立身。

“强而用之,无间於外,无息於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若想获得一画之法,需要提高自身的悟性,并有自强、勤奋之精神方能成就,这也就是尊受一画之法。

笔墨章第五

古人有有笔有墨者,亦有有笔无墨者,亦有有墨无笔者;非山川之限于一偏,而人之赋受不齐也。纵览古人画作,有笔墨运用非常好的,亦有用笔好而用墨不佳者,也有墨好而笔意不足者,这并非局限于描绘的山川不同,而是人的秉赋感情不一样啊!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墨虽浅淡而笔表现出灵动之气,笔在纸上运作而墨也附之以神采,墨非通过长期的训练学习则不能达到灵动,笔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则不能入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能接受掌握笔墨技巧的知识学养灵巧运用,而不了解生活的内含与精神,是有墨无笔,能感受生活的气韵精神,而不变通原定的笔墨技法,是有笔无墨。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缈,此生活之大端也。山川万物将它丰富的变化表现的很具体,有反而就有正面,有偏就有侧,有聚密也有疏散,有远也有近,有内必有外,有虚就有实,有断也有连,有层次,有错落,有丰彩标致的一面,也有虚无飘缈的一面。以上所说只是生活的大体形象。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所以山川万物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天地造化展现在人类面前,因为人操有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能力。苟非其然,焉能使笔墨之下,有胎有骨,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跳,有潜伏,有冲霄,有磅礴,有嵯峨,有奇峰,有险峻,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如若不是如此,怎能使笔墨之下,有血有肉,有开有合,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拱有立,有蹲有跳,有潜伏,有冲霄,有磅礴,有攒元(音攒环:尖峰),有奇山峭壁,有险峻,一一画出它们的生动的灵性而充分体现出它们的神韵?

运腕章第六

或曰:绘谱画训,章章发明,用笔用墨,处处精细:或者说:“绘谱画训一类的书,章章都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学说,用笔用墨的技法讲的都很精细”。自古以来,从未有山海之形势,驾诸空言,托之同好: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就画山海的造型技法,驾驶佛学言论,托兴于共同爱好者。想大涤子性分太高,世外立法,不屑从浅近处下手耶?异哉斯言也!想我大涤子(石涛)品性太高吧,从世外立法(以佛法建立画法)不屑于从浅近的地方下手学习?有异于前代绘画理论,受之于远,得之最近;识之于近,役之于远:接受高深的见解,可能得之捷径,认识肤浅,反会被役使于很远(走弯路)。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山海者,一丘一壑浅近之张本也;形势者,皴之浅近纲领也。一画者方法认为:从写字绘画下手属于简单的功夫,掌握绘画变化,只是用笔用墨浅近易明的法度,山海万物是临摹学习的样本,对于形体结构的皴擦勾勒,只是运用了不同的皴法要领。苟徒知有方偶之识,则有方隅之张本:如果仅仅知道一点局部的知识,便会有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范本。譬如方偶中有山焉,有峰焉,斯人也,得之一山,始终图之,得知一峰,始终不变,是山也,是峰也,转便脱瓿雕凿于斯人之乎,可乎不可乎?譬如某一地方有座山,有座峰,有这样一个人,得见这山,始终不移地画下来,得见这峰,始终不加取舍变化地描摹。(虽然画出来一看),是这个山,是这个峰。假使这个人有将山峰雕凿制模翻制的手段。这样可取还是不可取呢?且也形势不变,徒知皴之皮毛;画法不变,仅知形势之拘泥,蒙养不齐,徒知山川之结列,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欲化此四者,必先从运腕入手也。况且山形气势上没有取舍变化,仅知一点皴的皮毛知识,画法技巧上不变,仅知结构造型的呆板拘泥,理论学养不全面,只知山川布局罗列,山与林构图上不完备,只知范本上欠缺空虚,欲求化解以上四种不足,必须先从运腕入手。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腕受实则沉着透澈,腕受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山岳荐灵。运腕虚灵则画笔易转折多变,用笔如截如揭则明确肯定,则形象不会痴呆含糊,运腕着实则沉着透澈,运腕虚灵则飞舞悠扬,腕运正直则行笔中锋,运腕侧锋则倾斜多姿,运腕疾驰则操纵得势,运腕缓慢则拱揖有情,运腕出神入化则浑合自然,运腕变幻莫测则陆离谲怪,运腕出奇则神工鬼斧,运腕神妙则山岳呈现灵气。

氤氲章第七

“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笔与墨相会合,即成氤氲。氤氲之意是指烟或气,在这里应将氤氲之意看作是:不分阴阳、浓淡、色空有无。氤氲既然作烟解,自然是黑糊糊一片,有阴无阳,有浓无淡,有色无空,有有无无,如此无对比,无变化,无层次,自然只显混沌。若想将混沌分出层次,显现变化,如不知“一画之法”,又有谁能做得到画山空灵,画水波动,画林茂生,画人仙逸呢?

“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混沌之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凡操笔蘸墨以作画,并知一画之法之真谛,以此破氤氲混沌化神奇者,即可成丹青之高手。从古至今,自成一家,独树一派者,皆是具得“一画之法”的大慧根之人。

“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立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在这里,石涛是以“一画之法”的理论,针对作画中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作画用笔用墨不能出现雕凿(指刻意而求)、板腐(指生硬不自然,陈旧不出新意)、沉泥(指画中没有生气活力)、牵连(指牵强附会或将几家的技法拼凑在一起之意)、脱节(指相互不连贯,此与构图有关)、无理(指无论用笔用墨或构图及变法出新等,都要能说出道理,要有理论根据。随心所欲之说,只有当艺术思维及绘画技法达到最高境界时,才能体现出来。那些连自己都说不清,或讲不出道理,糊涂乱抹,怪、乱、丑、脏的所谓作品皆称无理),如若不犯以上诸弊病,其作品才能显现出精神。只有深刻认识社会之世态千情,自然之山川百姿,其作品才能超凡脱俗、意境深邃、入木三分。因此,虽然绘画作品只局限在尺幅素纸之内,却可去糟取精,其新意跃然纸上,使众观者如见光明。

“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墨,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脱胎也。”无论何笔、何墨、何画,只要我在(这里用的这个“我”字,是指一画之法或深得一画之真谛的人),就能依自己的意图去用墨。而运夫墨、操夫笔者,在这里指的是得到“心法”即一画之法者。得一画之法者,即可运墨自如,不作墨的奴隶;得一画之法者,笔随人意,不受笔的限制。得一画之法靠的是勤学与悟性,使之脱去凡胎,而凡胎不会自行离去。

“自以一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以“一法通万法,万法在一法中”之理,去创新作画,这才是通向艺术顶峰之正道。不通“一画之法”将“一”作氤氲(即无层次变化,不分色空、阴阳、浓淡、有无),以此为法而作画者随处可见,如此之画法,我们希望在今后的画坛中不要再出现了。

山川章第八

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得到天地间自然规律即真理的人即得到了山川的内在本质,得到笔墨技法的人得到了表现山川的技巧与形式。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知道绘画的形式技巧而轻视排拆理论修养,其思想内涵浅陋。知其本质,而轻视笔墨技巧,那技巧法则就会微弱欠缺,没有表现力。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所以古人知道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必求获于统一,一方面不明白,则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就会有障碍,一切都完全明白了则对万物的认识全面齐备。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绘画的思想理论,笔墨的技法形式。不过是用来表现山川的本质与形式。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疏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山川,表现了天地的神韵与动态,风雨晦明,是山川气象万千,疏密深远,是山川约定行径,纵横吞吐,是山川的声音节奏,阴阳浓淡,是山川注目凝神,水云聚散,是山川的联集疏散。蹲跳向背,是山川的行动与隐藏。

皴法章第九

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山之为形万状,则其开面非一端,笔作用于皴,是为表现出山生动的体面关系和肌理效果,山的形态状貌万千。则表现其自然生动的状态非一两种皴法可解决。世人知其皴,失却生面,纵使皴也于山乎何有?或石或土,徒写其石与土,此方隅之皴也,非山川自具之皴也。而世俗的人只知使用几种固定的皴,却失去了山的生动面貌。纵使用皴,这皴和这山有什么关系呢?譬如石皴或土的皴法,仅仅知道写画这几种皴,此种乃局部而陕隘的皴法,并非是山川状貌自具相符的皴。如山川自具之皴则有峰名各异,体奇面生,具状不等,故皴法自别。如山川自具相吻合的皴,则有峰名各异的不同类型,他们体态奇异,造型生动,各有各的特性,没有雷同,故皴法分别有自己的名号。有卷云皴,劈斧皴,披麻皴,解索皴,鬼面皴,骷髅皴,乱柴皴,芝麻皴,金碧皴,玉屑皴,弹窝皴,矾头皴,没骨皴,皆是皴也。必因峰之体异峰之面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石涛列举的这些皴,是前人根据自然形态所创造出的各具特色各具表现力的皴,古人创作皴,必然是根据山峰体异特征,而使山峰与皴法形象生动,峰与皴十分吻合,皴好象自山峰生出一样。峰不能变皴之体用,皴却能资峰之形势,不得其峰何以变,不得其皴何以现?峰之变与不变,在于皴之现与不现。山峰不能当作皴来用,皴却能再现山的形貌结构,不得到相应的山形何以求其皴的变化。不得到相应的皴法何以表现其山峰。山峰的特征变化与不变,在于皴的效果能表现还是不能表现。皴有是名,峰亦有是形,如天柱峰,明星峰,莲花峰,仙人锋,五老锋,七贤峰,云台峰,天马峰,狮子峰,蛾眉峰,琅琊峰,金轮峰,小华峰,匹练峰,是峰也居其形,是皴也开其面。皴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山峰就有和它基本相仿的形貌特征。如石涛所列举的众多山峰的名称,名称和山峰的形貌特征基本相仿一致,是这个山就必须具有这个形象,是这种皴法就能表现其体面特征。然于运墨操笔之时,又何尝有峰皴之见,一笔落纸,众画随之,一理才具,众理附之。然而当我们运墨操笔之时,又如何有峰皴的明确预见,一画落于纸上,笔笔生发,皴擦点染随感受而宣泄,一种(笔墨造型)关系刚则建立,一切理法随时附应。

境界章第十

分疆三叠两段,似乎山水之失,然有不失者,如自然分疆者,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是也。在山水画的构图上最常见的是“三叠”、两段式手法,一味地运用这些老套的程式似乎失去自然与新意,然而也有将表现形式处理好的,如:“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这两句诗是禅示画理的诗句。吴越两地为钱塘江水所分隔,我们在越岸这边,反而看不到越岸山势的雄奇秀丽,只看到吴岸这边山峦壮观,透迤千里,当我们从越岸出发,登上吴岸,隔岸反观越岸这边山峦起伏,却感觉比吴岸这边山峦多了许多,神奇了许多。这就要求启发我们要经常变换思维与视角,利用反思维改变常规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每每写山水,如开辟分破,毫无生活,见之即知。每次画山水,总是开辟分破之类程式法则,一见即知是老一套。分疆三叠者;一层地,两层树,三层山,望之何分远近?写作三叠奚啻印刻?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似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什么叫分疆三叠者?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之何以分出远近关系,如此作画无异于死板刻印。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通俗的手法将云画在中间,分明隔做两段。为此三者,先要贯通一气,不可拘泥,分疆三叠两段,偏要突手作用,才见笔力,即入千峰万壑,俱无俗迹。为此三者入神,则于细碎有失,亦不疑矣。在绘画上要处理地、树、山这三者的关系。首先要将三者的形神、画法贯通一气,不可拘泥呆板而且生硬。偏要发挥突破创新意识与作用,才见笔力即功夫。即画入千峰万壑。全无一丝陈俗痕迹。将地、树、山三者表现的神合意连。则于局部细节有失误或不足,亦不碍大雅和整体气韵。

蹊径章第十一

写画有蹊径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此六则者,须辩明之。绘画有窍门捷径六则:一、对景不对山;二、对山不对景;三、倒景;四、借景;五、截断;六、险峻。此六则艺术手法,必须要辩明理解。对景不对山者,山之古貌如冬,景界如春,此对景不对山也。(一):什么叫对景不对山者,如我们描绘的山峦如冬季,但在古貌的冬景里蕴含着生机与春意,侧重在景界的表现而不着意于外在的形貌。树木古朴如冬,其山如春,此对山不对景也。(二):绘画中树木处理的古朴如冬,而山峦却表现出盎然春意。此乃为表现主体“山”,其余的景色是为了烘托主体。这乃采取了在同幅画面中,主体与衬托的对比与反差,色彩的冷与暖对比。其目的在于表现山,突出山,一切形式手法是为突出主题服务于主体。此乃对山不对景的手法。如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皆倒景也。(三)如我们在绘画的构图上,设计树木正直挺立,而山石奇斜参差,山与石端庄正立,而树木横斜伏仰。皆属倒景。如空山杳冥,无物生态,借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此借景也。(四):如表现空山杳冥,寂静无人,因而借来疏柳嫩竹,桥梁草阁来表现空寂的意境。示有是为了表现空,寓动是为了表现静。空、静、动这些抽象的意境观念不借助于具体的物象是难以表达的,借,必须借的巧妙,借的自然,而生发人的联想,引导观者达到绘画所营造的境界中去。即所谓,触景生情。截断,无尘俗之境,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而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五):截断,截断式构图,将山山水水截头去尾,不同于常规风景构图方法,即截取物象局部即某一部分用以突出或创造新奇的一种构图方法,处处用笔,皆以截断笔法处理,如笔断意连等,和构图方式相协调,而断截及似连非连式的用笔,非松动机巧之笔,不能达到这种效果。险峻,人迹不能到,无路可入也,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道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六):险峻,人迹不能到达,或高不可攀,无路可走入,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除非仙人难能居住,不是世俗之人可以测度的。这是山海之险峻的原故,若以绘画表现这险峻的景界,只在于刻画山峰高耸,悬崖陡峭,栈道崎岖之险峻即可。须有深入刻画的笔力功夫方可入于妙境。

林木章第十二

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古人写各种树木,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必令其所写树木反正阴阳,各株有各株的长势和独特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吾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如三五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而我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如三五株组合的松树其势如英雄起舞,或俯仰或蹲立,蹁跹排宕,即石涛不仅重视描绘每一棵树的形态特点,更注重赋于所描绘之物与性格,借物以达人情。赋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或硬或软,运笔运腕,大都多以写石之法写之。四指、五指、三指,皆随其腕转,与肘伸去缩来,齐并一力,接下来石涛谈用笔;或硬或软,运笔运腕,大多以写石之法写之。这写石之法大概是指:五指、四指、三指,皆随其腕转,与肘伸去缩来,齐并一力。(以肋力带动腕力,四指、五指、三指皆随其腕而转使,成为助肘之力。即突出强调肘力,大气,直率奔放,猛疾之力度美来表现树木山石之粗犷,刚劲,雄厚之美。)其运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所以或浓或淡,虚而云,空而妙,大山亦如此法,余者不足用,生辣中求破碎之相,此不说之说矣。即而其运笔极重处,却须飞提纸上,消去猛气,(我认为这是指奋笔疾驰时的飞白。)所以或浓或谈,虚而灵,空而妙,这是指飞白产生的特殊效果与粗糙破碎之相,此种技法不说也易明白了。

海涛章第十三

海有洪流,山有潜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荐灵,山能脉运。海有洪流,山也有潜伏奔涌之势。海有吞吐欲言之态,山有拱揖礼貌之状,海能荐生命以灵性,山能脉运天下,扶助自然万物生长。山有层峦叠嶂,邃谷深崖,巑岏突兀,岚气雾露,烟云毕至,犹如海之洪流,海之吞吐,此非海之荐灵,亦山之自居于海也。山有层峦叠嶂,邃谷深崖,尖山突兀,岚气雾露,烟云聚集,贯通浮动于山川之间,犹如海洋的波涛滚滚,海之浪啸涛声。但,此并非山接受于海之存灵。亦在于山具有海之特性和本质。海亦能自居于山也,海之汪洋,海之含泓,海之激啸,海之蜃楼雉气,海之鲸跃龙腾;海潮如峰,海汐如岭。此海之自居于山也,非山之自居于海也。同样,大海也能具有山这本质与特性。如海之汪洋起伏,海之含泓广大,海之激啸如山风、海之蜃楼雉气。海之鲸跃龙腾,海潮如山峰,海汐如峦岭。此海本身自居山之性灵特征,并非山居住在海中。山海自居若是,而人亦有目视之者。山与海各自的特征不同而又有相同之处。而人们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如瀛洲、阆苑、弱水、蓬莱、元圃、方壶,纵使棋布星分,亦可以水源龙脉,推而知之。这正如在绘画中所表现的瀛洲、阆苑、弱水、蓬莱、元圃、方壶等人们想象中的神话境地。纵使棋布星分,亦真亦幻也是可以根据现实世界水源龙脉,而推知这仙境产生的来源与依据。若得之于海,失之于山,得之于山,失之于海,是人妄受之也。如若你得到海,而不了解海具有山之特性,或只知道山而失去其海的特性。这都是人的知识限于一偏而得不到正确的感受。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我的感受是,山里面有海,海里面有山,山和海和我交流而知道我的感受。皆在人一笔一墨中侃傥风流地表现它们。

四时章第十四

“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石涛说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他对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理解。因为禅不可说,一说即错,所以文字很难表达出画中所含的禅的意境,而充满禅之意境的画,即是无字的诗。

远尘章第十五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人为世俗名利所诱惑,必奔忙于世俗之迎合交往。人为物质利益所支使,则心神必然劳损,劳心于刻书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劳心费神地造作刻画则自毁灭于艺术上的提高,沾染世俗旧的笔墨程式,而自我拘束了艺术个性的发展。这属于认识局限陕隘的人。对自己但有损害而无益处。终究不会快乐自己的心志。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书矣。我则是随缘处世,不计较个人得失,随顺自然,这样心神则不疲劳,心宁意定。则有灵感,才能进入绘画创作之佳境。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一般绘画能力人人具有,“一画”人人未必都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绘画可贵的是要有思想,思想专注于一则心中明确显著而快乐,所以画则精到微妙,入于不可测之境。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发之。想古人未必言及于此,所以我特别深入地发掘出这个艺术思想。

脱俗章第十六

“愚者与俗同讥,愚不蒙则智,俗不贱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今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墨如无为。”石涛认为愚与俗没有区别,愚即俗,俗即愚。不通一画之法的人,多以古人之法作画,故此可称之为不蒙昧,不下贱。虽然达不到超越前人,但也是画者才智的体现。虽然不离古人世俗之画法,但也可见其清秀。绘画发展到现今,不能再不明白单纯的摹仿与继承的害处。通达禅法,明觉“一画之法”即可达到变化。若能以禅之大智慧,观看所要描绘的景物,这时已经不再是未开悟之前所看到的样子及感受了,如此下笔作画一定会改变其画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随之用墨也会产生变化,如同达到无我无为的境界。

“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去清至也。”方寸之地可见大千世界,只有破执断妄,心静淡泊之人,才能悟到禅中的奥妙,而得到大智慧,达到超凡脱俗。此时一片新意随之而至。

兼字章第十七

“世不执法,天不执能,不但其显于画,而又显于字,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凡真正善画之人,都不会执著于古人或别人的画法。连天地的变化也都不存在其固定的规律。这种“不定法”的“法”,不但表现在绘画的技法上,而且对书法的创作也具有同样的道理。绘画与书法虽然不同,但是欲完成这两者所需要的功力却都是一样的。正像人们常说的“以书法入画法”是一个意思。

“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一画之法”是写字、作画首先必备的根本之法。得到“一画之法”的真谛,即可把握自己的命运,画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天能授人以法,不能授人以功。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人或弃法以伐功,人或离画以务变,是天之不在于人,虽有字画亦不传焉。”宇宙之法,亦是人应具备并能掌握的法。人所具有的先天素质及才华,是决定人能否得到法与功夫的关键。大自然所具有的特性,以及由大自然所营造的一切具体形象,就是摆在人面前的画作。然而如何变化为己所用,则决定于人的悟性。因此,一个没有悟性及艺术才华的人,难以从事绘画艺术,故有许多人就此放弃了绘画。这不是人自己的错误,而是天意,是先天没给这些人以超人的智慧,这些人虽然画了许多作品,却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佳作。按现今说法,即没有保留或收藏价值。

“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亦有人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所以古今字画本之天而全之人也,自天之有所授,而人之大知小知者,皆莫不有字画之法存焉,而又得偏广者也。我故有兼字之论也。”先天赋人于才华,是决定人所具有的根基。有大根器之人即可得到大智慧,而有小根器之人,只可得小智慧。所以古今无论写字、绘画,都是由人先天所具备的才华及智慧而成就的,这是先天成全于人。人先天所具备的才华及悟性,有大有小之说,故无论大才之人,还是小才之人,都有写字或绘画之法传世。故此兼字之论是为提醒诸人,以此分辨良莠。

资任章第十八

“古之人寄与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古人作画只论笔与墨,将一切想要表现的形象,都寄托于笔与墨的运用。而不以禅悟之心求“一画之法”的理论来研究艺术的表现。因此不得不受景或物的约束,即山是什么形象就画什么样,这样又怎能将其意境表现得深邃,故曰“假道于山川”。执著于物体的表面,不深入理解物体存在着“质”的内在变化,以无变化之笔墨,描绘千变万化之山川,即“不化而应化”。以禅理来认识,以上均称“有为”之法,而不是“无为”之法,因而无法达到超凡的境界。

“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这两句的意思是,人只要经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提高悟性,博学多才,拿出真才实学,终有一天水到渠成,名即可立。这就是所谓“蒙养之功”的作用。

“生活之操,载之环宇,已受山川之质也,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以山川观之……。” 生活中的一切体会,均来自宇宙的真理。对山川之“质”理解多少,观之运墨之法即可得知。有多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及才智,观其下笔即可一目了然。对生活(事物)有多深的感悟,问其对山川的认识,即可明了。

“受须叟之任,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以一画观之。”“须叟”古解为“见”,“见”在佛理中指“见惑”。画者是否受“见”的影响,观其人是否达到“无为”即可验证。是否以“有为”之法作画,当以“一画之法”衡量,便可得知。“须叟”在佛经中又曰时间单位,即:一天一夜30须叟,一须叟48分(又有一须叟20罗预;一罗预2.4分,以及一罗预20弹指;一弹指7.2秒)。以此而解,即对时间应以“无为”而论,意思是,时间是无限的,不要以有限来对待。然而绘画是有为的,若想更深刻地认识绘画的内涵,只有以“一画之法”为准则,才可得其真谛。

“则受万画之任,以虚腕观之。”无论画什么样题材的作品,以腕运笔见其功力,若见虚腕则功力欠佳。

“则受颖脱之任,有任者,必先资其任之所任,然后可以施之于笔。”若想脱颖而出,具此能力之人,必先具有超人的天资与过人的才华,并精于功内功外各类学识,博学多才,方可驾驭此任。

“……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以一治万,以万治一,……是任也,是有其资也。”能达到如此高水平的人,必深得生活(宇宙、大自然、社会)之奥妙。精通一画之法,即可得万法,万法归一,不离其宗。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是必要的,这是完成绘画创作与创新所应具有的天赋与资本。

石涛《画语录》全文共计十八章,以上仅选了其中十章部分玄妙难懂的章节,并以佛学与禅学思想作了一些通俗的解释。

对石涛《画语录》目前众解不一,其原因主要是,对《画语录》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如:以道学思想解释《画语录》,必然会将其解释附着道学思想。以世俗思想解释《画语录》,同样会附着了世俗的见解。

若想全面地分析石涛《画语录》的写作思想,以道学及世俗观点解释,都不能将其解释得十分准确。因为石涛所处的年代,正是清朝康熙大兴佛教时期,石涛本人又是正宗和尚出身,并具有深厚的佛学与禅学功底。以他所具备的这种修养及当时佛道互不相碍的佛观,无论从石涛本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还是《画语录》写作的主导思想,作为石涛本人,以佛学及禅学思想指导写作《画语录》都是必然的。所以,今人以佛学及禅学思想研究石涛的《画语录》,方能准确地再现《画语录》的本来面目,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石涛的绘画艺术思想。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188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石涛画语录】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相关知识文章
十大著名绘画书籍 学画必看十本经典绘画书 绘画初学者入门书籍推荐
生活中对于绘画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这门艺术看似没有门槛但真正入门却不容易,那绘画初学者入门书籍种哪些最值得看呢?本文就为大家带来了十大著名绘画书籍,包括:伯里曼着装形体绘画、素描的诀窍、素描的原点、水彩画里的色与光等等,这些都是广受好评的绘画入门书。
古代十大经典绘画论著 最著名的古代画论书籍 历代绘画史论著作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文献,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华绘画艺术的深厚底蕴,也为后世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指导。那么,你知道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著作是哪一部吗?中国著名的古代画论又有哪些呢?本文就跟大家分享下古代十大经典绘画论著,包括:《古画品录》《论画》《画山水序》《历代名画记》《笔记法》《唐朝名画录》等。下面就随MAIgoo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十大著名摄影书籍 必看摄影类书籍推荐 从入门到精通值得一看
虽然流传着玩单反穷三代的戏言,但是对摄影雀雀欲试的人不在少数,那有哪些比较好的摄影书值得一看呢?最有用的摄影入门必看书籍都是哪些?本文就为大家带来了十大著名摄影书籍,包括:《论摄影》、《美国纽约摄影-🔥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摄影教材》、《世界摄影史》、《英国皇家艺术-🔥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高等摄影教程》等等,你会发现从入门到精通也没有那么难哦。
十大经典象棋书 古今象棋十大名著 象棋入门必看书籍推荐
象棋是我国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象棋古籍一般都出自清朝,流传至今的都弥足珍贵,那古今象棋名书有哪些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十大经典象棋书,如:适情雅趣、橘中秘、梅花谱、自出洞来无敌手、金鹏十八变、象棋指归、弈林新编等,一起来看看吧。
十大经典围棋书籍 自学围棋看什么书 最好的围棋入门书推荐
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几千年来魅力不减,一代代人为其着迷,那学围棋看什么书好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十大经典围棋书籍,如徐莹围棋入门、许宛云围棋入门、日本棋院围棋入门、围棋入门一月通、围棋规则演变史、八小时成人速成围棋、怎样下围棋等,一起来看看吧。
十大著名书法书籍 学书法必看书籍推荐 关于书法的好书有哪些
人人都想写一手好字,其实只要想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那关于书法的好书有哪些呢?学书法的入门书籍中哪些最简单易懂?本文就为大家带来了十大著名书法书籍,包括:唐灵飞经、书法有法、书法七个问题、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等等,希望这些书籍对你的书法学习有所帮助。
古代十大经典书法论著 最著名的书法理论书籍 历代书法理论著作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内容丰富,涉及书法的起源、发展、技法、审美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用笔法》《草书势》《书谱》《九势》《书断》《笔意赞》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中国经典书法论著,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书法理论名作呢?本文就跟大家分享下古代十大经典书法论著,下面就随MAIgoo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十大经典国际象棋书 国际象棋经典著作 国际象棋入门书籍推荐
国际象棋又称西洋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种之一,还曾被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那想自学的话,国际象棋书籍哪本好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十大经典国际象棋书,如简明国际象棋教程、国际象棋初级教程、将死对方的王书、谢军教你下国际象棋、调动的艺术、U10国际象棋精进指南、国际象棋入门等,一起来看看吧。
XML 地图